一條鯨背,怒拿競賽
話說在去年年初,挪威發布了一個「觀鯨文化中心」的建筑競賽。收到消息后,全球一共有37支團隊參加,其中不乏有BIG、Sn?hetta等世界級網紅大咖參加。
這個項目位于北極圈附近的一個小島上,島上雖然只有2600位居民,但卻可以進行一場多人運動——看鯨魚。甲方粑粑挪威就想在這里建一個觀鯨中心,以吸引更多全國各地的游客。
經過首輪廝殺之后,進入決賽圈的是BIG、Snohetta 、Reiulf Ramstad以及Dorte Mandrup四家建筑事務所。而Mandrup憑借著一個出色的鯨魚背,直接把另外三家事務所踩在腳下,一舉拿下這個賽事。
但很多網友都說BIG做得最好,那我們就先從你最關心的BIG說起吧。
BIG——浪花之屋
BIG的方案靈感來源于挪威的浪花,你可以簡單理解一頭鯨魚跳入海洋中,并濺起了浪花,并且與遠處的大海相呼應,不禁讓人感覺置身于海洋之中。
但在館內,又是另一番神奇體驗。內部頂板的蜿蜒曲折,對陽光的遮擋,與地面上布置的“洋底巖石”,讓游客在進入館內的一剎那仿佛置身于海洋之中。
這個方案最大的挑戰就是建筑的屋頂。由于要做出多層次的起伏感,那關于支撐方面,會出現2個問題:
1)承重問題
2)柱體數量太多,影響內部觀賞
對此,他們用φ40的預應力鋼纜編織成網,給屋頂“兜底”,并在四個角設置250 - 425mm的剛柱作為支撐。
那柱體太多怎么辦?他們直接用鏡面做裝飾,以擴大空間感,并采用攀爬類植物作為修飾,還原生態效果。
中標方案——微微一露的鯨魚背
關于這個中標項目就有意思得多了。你跟大海延伸對吧?那我就直接把它做成整個鯨魚背,作為島上的陸地延伸。
整個建筑看上是像地面隆起的一個體塊,給人感覺就是一頭準備浮出水面的鯨魚。而微微隆起的地方,就足以形成一個多元化的建筑空間。
在屋頂的地方采用碎石紋理,用來模仿自然大地的肌理,當然,人還可以直接走到屋頂上觀鯨。(其他人只能在館內,我的方案還可以上館頂,牛掰不牛掰?)
而到了館內,也有足夠寬敞的觀鯨空間,所有的玻璃都呈豎向長條狀,給人獨特的垂直空間感,與室外空間形成強烈對比。
Dorte Mandrup之所以能中標,真的是應了評委所說的那句:“現在的建筑是低調而詩意的,但與此同時也是獨特且驚喜的”。真·低調而具有詩意。
「圓鏡」與「鯨魚肚」
再說說剩下的兩個入圍方案吧。Sn?hetta團隊采用的是很樸素的圓鏡造型。一眼望去,你根本看不出它是座建筑,大概是想做出“簡約而不簡單”吧。
它的重點在于內部空間結構,以仰鯨跟俯鯨兩種形態為靈感,設計出縱橫兩個空間。同時,它還能通過燈光的變換以及聲音的模擬,在館內營造出置身鯨魚群之中的海底體驗。
而Reiulf+Ramstad團隊的設計就太.....直接了,設計了一個巨鯨的造型,游人走進去鯨魚肚子里面看鯨魚(怎么感覺怪怪的)。而內部空間,就真的是模仿鯨魚器官結構來進行設計,什么鯨魚骨架、消化完的小魚...